第四届“创教育 创未来”
儿童人工智能教育研讨活动
成功举办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贺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工程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2023年11月22日至23日,第四届“创教育 创未来”儿童人工智能教育研讨活动在无锡市少年宫举办。
本届研讨活动由中国儿童中心主办,无锡市教育局、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无锡市少年宫、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无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协办。活动以“共筑数字时代的人工智能教育与工程教育”为主题,来自人工智能教育与工程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校外教育单位骨干人员、行业协会和科技企业代表、无锡当地教师等400余人齐聚无锡市少年宫,共商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前沿与实践,共建数字时代的育人新格局。
开幕式
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
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对各地嘉宾和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大力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工程教育、科学教育,培育“未来卓越工程师”核心素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无锡模式”。他表示顺应“数字+”和“智能+”发展趋势,发挥科技对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作用,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时代问卷。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中国儿童中心作为国家级校外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坚持把“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构建“大国少年”综合素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他表示,中国儿童中心将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力量,持续打造“创教育 创未来”品牌活动平台,辐射更加广阔的地域,创新更多元的融合模式,与全国各地的同仁们一起为儿童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人民阅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柴哲彬
人民阅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柴哲彬分享了近年来在人工智能赋能校内外教育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经验探索与思考。他表示培养少年儿童科学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少年儿童人工智能教育既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民阅读公司始终秉持党媒优良作风,愿与同行者共力,为推进儿童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授牌仪式
无锡作为太湖之畔崛起的“智慧之城”,汇聚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和高新企业,从物联网产业的“首航之城”到“领航之城”,数字引擎为无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无锡市少年宫在深厚的科技底蕴加持之下,持续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儿童数字素养的提升,中国儿童中心儿童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无锡市少年宫。
第四届“双创会”打破了往届单一主题模式,不断拓展丰富人工智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人工智能教育与其他教育门类的链接与融合,设立7大专题,邀请30余名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和行业精英,结合当前教育热点,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和工程教育等方面展开研讨,并进行优秀课题和经典案例分享。
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
“工程教育院士谈”环节,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以《如何培养提升卓越工程师素质》为题作专题报告。她阐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梳理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政策发展历程。她表示“卓越工程师”除了具备公民基本科学素养外,更应当具备以下科学素质:坚守学术道德和科技伦理,厚植工程素养,跨科学与工程的能力,数字素养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于博
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于博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题,从“感动中国”中感悟科学家精神,倡导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无锡探索”专题环节,来自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无锡市少年宫、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专家、校长、科技教师立足工作实践,分享无锡在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思考、行动、样态和成果。
“AI赋能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专题特邀华南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腾讯QQ、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安徽淘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学者、专家、企业代表,分别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创新、机器人技术助力青少年成才与腾飞、网络生态维护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人工智能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区域实践模式、儿童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等方面为AI赋能教育的路径探索提供多元视角,启迪新思路、新方向。
“AI童创未来”科技嘉年华
无锡市少年宫同期举办了包括数字悦读、科创实践、编程教育和数字心理等丰富多彩活动的“AI童创未来”科技嘉年华,充分展示了当前儿童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优质的课程教学产品和成果,在新奇有趣的互动体验中让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式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无锡市少年宫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始终聚焦儿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和实践研究,积极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求,持续丰富教学资源、深化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学习课程、开展远程指导与辅导、举办线上科技竞赛和项目展示,助力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并享受到高质量的科技教育资源,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创造者打下坚实基础。